欢迎您访问赤峰中小企业网!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巴林左旗播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希望
来源:赤峰日报社 作者:转载 编辑: 发表日期:2020-03-20 浏览次数:2002
编者按:绿野春风起,耕田正当时。春耕生产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全年农业农村发展,更关乎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之年,如何迈好第一步? 近日,笔者走访了巴林左旗部分苏木乡镇,作为春耕生产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化补上了农业生产的短板,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的当下大显身手。
田家少闲月,四月人倍忙。随着天气转暖,巴林左旗田间地头呈现一幅幅备耕春耕、人勤春早的美丽画面。
在巴林左旗碧流台镇下伙房村笔者看到,九日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农机手王辉正在检修深松农机具,准备土壤解冻后深耕备播,社长王继刚说:“目前合作社以土地托管服务为突破口,土地托管为全程机械作业提供了作业舞台,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机具82台套,从单一的耕种作业发展到能提供深松、播种、田间管理、机收、加工等一条龙作业的多功能全产业链服务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机是咱春耕备耕的看家宝!”
规模春耕——全程机械化补齐农业生产重要短板
“规模化春耕备耕让农机有了用武之地。现在很多土地都是集中经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生产规模,这给农机在春耕备耕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巴林左旗农牧业局副局长李春民说。
“社员分红,合作社收益,都离不开农机。春耕生产抢前抓早,统筹重点,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好规模化农机的维修和春耕订单。”当了30多年花家拉嘎乡小营子党支部书记的钱学忠,对农机多了一份感情。
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深化,巴林左旗农村土地流转规模越来越大,从2016年的30万亩扩展到2020年的80多万亩,土地的流转推动了巴林左旗农业机械化率的提高。
规模化春耕备耕,得益于农机化新提升。巴林左旗农机服务的显著特点就是组织化、专业化、精准化。2019年,巴林左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跨上70%台阶,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玉米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特色产业笤帚苗综合机械化率超60%,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开始加速。
在采访中,做农业30多年的锋润笤帚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向东说:“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种田汗珠子摔八瓣已成为历史,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的渴望,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短板,如今这个短板补起来了。”
农机化让农民在春耕备耕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据农机部门统计,2019年畜牧养殖机械化率、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接近60%,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与以往年均3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相比增速整体加快。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50%,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智慧春耕——推行“不见面”技术管理和作业服务
春耕复产忙,农时不等人。隆昌镇双胜村村民种粮大户迟立强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种了150亩地的玉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就连田间管理喷药都实现了飞机喷洒,过去想都不敢想。”
驻村科技干部杨超说:“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双胜村农田面积2.4万亩,今年规划了1万亩高标准农田,将实现水、电、林、田、路、技综合治理,目的就是提高现有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现有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同时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实施后我们要用智慧农业系统精准控制播种机自动匀速播种、施肥、收割,使用智能数据监控和传输系统,一台收获机24小时可作业1200亩,这就是我们今年将要实现的智慧农业。”
随同一起采访的农机部门高级工程师于耀富说:“当前,在防疫特殊时期,为了抓好春耕备耕,农机部门实施了网上办公模式,对购买补贴机具购机户通过手机APP进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保证工作不间断。在开展农机具检修维修中,加强农机具检修维修调度,组织农机专家组开通农机在线咨询服务,通过网络、微信、QQ等手段进行视频语音指导,加快农机具检修维修进度,确保春耕生产中有机可用,确保有良好农机具投入春耕作业。另外为了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通过微信、QQ推送农机新技术和农机维修保养专业技术知识,扩大受众群体,拓宽服务面。农机专家春耕技术指导组通过网络解答农机户和农牧民提出的政策和技术咨询,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层次,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农机直通车等全国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在线对接需求,有序引导农机作业服务。”
哈拉哈达乡山湾村种植笤帚苗大户张志磊说:“农机在智慧春耕中方便了我们农民,新型农机具的投入可显著降低农机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充分提高春耕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帮助广大农民轻松种田、科学种田。
政策春耕——稳产保供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巴林左旗三山乡深受感动,这样一个偏远的乡镇却是赤峰市北部地区药材基地。近年来,三山乡坚持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坚持以融合党建为统领,推进中草药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散户+贫困户”模式,通过政府专项补贴、种苗半价赊欠、全程技术指导、订单保底收购等综合举措,带动农牧户和贫困户种植中药材,全乡中草药种植面积共2.5万亩,向打造“药材之乡”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三山乡副乡长王继伟如数家珍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通过土地流转密切联结机制促进增收,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企业需要聘用工期6个月以上工人约60名,其中贫困户30人,实现年人均务工增收2.2万元,季节性聘用工人种植和田间管理215人次,实现年人均务工收入1万元左右;订单保底回收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目前全乡带动218户农牧户,种植药材15000亩,其中贫困户68户,种植药材1700亩,实现当年种植当年脱贫;整合脱贫资金420万元投入汇德中药材,每年资产收益33.6万元,分配给429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增加收入783元;全乡规模流转土地2.2万亩,涉及群众1800余户,户年均增收550元以上;争取土地深松项目2.4万亩,集中为药材种植者每亩提供25元的深松补贴,累计补贴资金60万元。目前,三山乡今年在2019年药材1.2万亩的基础上又流转土地2.2万亩。几天的采访让笔者感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催生了农民购机热潮,农机化的发展改变了现代农民的种田方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机化发展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农民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
改变之一:巴林左旗农机化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改变之二:巴林左旗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为前提,农机化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机械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改变之三:巴林左旗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跨越。
改变之四:巴林左旗农机化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发挥了领跑和带头作用。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跑者、带头人。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现代化农业机械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红利”,农机化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