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赤峰中小企业网!
今天是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开局之年的亮丽答卷——写在我市两会召开之际
来源:赤峰日报 作者:11 编辑: 发表日期:2017-03-07 浏览次数:4646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2017年赤峰市两会序幕开启。
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年份——“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入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化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决胜阶段的冲刺之年,同时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成立70周年。
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数百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聚焦新一年全市改革发展大计,齐心协力描绘新的蓝图。
激荡的号角,催人奋进。
这个春天,格外令人期待。
稳增长、促转型——面对下行压力和严峻形势,全市上下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1月9日,北京。
一场名为“创投巴林”的经济发展论坛在位于长安街畔的内蒙古大厦举行,来自京津冀地区的87家企业200余人共襄盛举。这次论坛上,包括330兆瓦光伏项目、风力资源及抽水蓄能开发项目在内的四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达166.2亿元。
“创投巴林”是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冬季攻坚行动”的亮点之一。在此前后,我市相继与中国建筑就投资600亿元的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北京神雾集团就年产70万吨乙二醇项目、与深圳朝气投资集团就总投资60亿元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横跨2016、2017两个年度的“冬季攻坚行动”,为2016落下了精彩的收尾之笔,为2017开启了亮丽的启程之旅。
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重点工作任务复杂艰巨的严峻形势下,稳增长、促转型是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我市以全面落实“五大任务”为主线,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保证了经济稳定增长,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年间,全市淘汰钢铁落后产能31万吨、煤炭落后产能30万吨;实施企业登记注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措施,累计为市场主体降低成本1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5.1万户;实施9大类45项补短板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主要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37个,完成投资961.4亿元,同比增长15.6%;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冬季攻坚行动”,99个项目签约落地、374个项目前期加快推进,策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00个;克服严重旱灾的不利影响,粮食总产继续保持百亿斤以上;家畜存栏达2231万头只,居自治区首位;推动81户停产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复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一年间,全市加快实施“3661”工程,取得了玉米种植面积、肉羊养殖规模“两减”和设施农业、人工种草、高效丰产经济林、生猪养殖、肉牛养殖“五增”的可喜成效,荣获“中国牛羊肉食品之都”称号;云铜40万吨铜冶炼项目奠基开工,金剑40万吨铜冶炼项目签约落地,有色金属产业综合体及非标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启动建设;落实了京津冀1000千瓦新能源电力市场消纳承诺,国电投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和26万千瓦新能源电力项目建成竣工;香港五龙集团新能源汽车、朝气集团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合作协议签约,智慧赤峰建设全面启动,蒙东云计算中心入驻企业达86家;与南开大学建立旅游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关系,阿斯哈图石林景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资源评价,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家,全年接待游客1453万人次,旅游收入228亿元;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全市物流园区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33亿元,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8亿元,增长6.9%……这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开局良好,后程可期。
破瓶颈、夯基础——坚持壮大工业、投融资、对外开放、人才支撑四大平台,打好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五大攻坚战,为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前些年,乘着国际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赤峰经济就像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纵横驰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几年,在巨大的下行压力下,我市在特殊“弯道期”坚持稳中求进,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止跌回升。
但面对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发现,包括土地、资金、人力在内的一系列资源要素的制约日益突出,正成为现阶段一个十分紧迫的矛盾。破解瓶颈要素制约,增强发展保障能力,由此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重要任务。
马林有色金属产业园位于元宝山区元宝山镇马架子村一带,这个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的新园区是赤峰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的组成部分。未来,随着4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金剑铜业40万吨铜冶炼项目的相继建成,这里将形成“一主一副”产业发展体系,成为以铜冶炼、铜基合金材料、铜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基地。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目前,园区内2×35万千瓦自备电厂项目已经获批。
马林有色金属产业园是我市搭建平台支撑、破解要素制约的点睛之笔。目前,赤峰城区东部工业经济带总体规划及“飞地经济”政策已相继完成和出台。此外,去年我市在投融资平台创新和建设方面取得硕果,39个PPP项目开工建设或落实社会资本方,撬动社会投资360亿元,市本级设立产业基金11支,引进金融资本233亿元,通过其他金融工具成功融资55.1亿元,新增上市融资企业7家,整合组建城投、交通、兴农、文旅四大投融资集团,资产总额达1758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平台,相继成功举办了牛羊肉产业大会、京津冀蒙旅游推介大会、蒙冀辽文化产业博览会,开通运行赤满欧国际货运班列,赤峰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总额增长560%。去年,全市引进市外资金659亿元,同比增长11.1%。
2016年赤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好“五个攻坚战”,开创城乡一体发展新气象。
一年过去,“五个攻坚战”涉及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硕果满枝:投入资金84.3亿元,实现了5.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三年累计投入资金512.6亿元,村庄覆盖率达77.4%,农牧民人口覆盖率达92%;中心城区5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50公里环城水系治理开工建设,铁南棚改全面完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沿河自行车道、污泥处理系统投入运营,城市绿亮美工程一期完成建设,新型城镇化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完成营造林111.2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51万亩,实施重点区域绿化41万亩,栽植苗木4000万株,完成投资40亿元,“绿色赤峰”再添新绿;经棚至锡林浩特段高速公路、赤峰至京沈高铁项目、跨区域调水工程、朝阳至赤峰燃气管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当年完成投资210亿元。
根深,才会叶茂;基础牢,才会长久、兴旺发展。
今天,我们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瓶颈,打牢生态、城镇化等方面的基础,将为赤峰明天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享成果、惠民生——幸福赤峰,民生至上。以民生为底色的“五大工程”在赤峰大地次第铺开,一幅幅民生图景令人怦然心动
2016年11月19日,赤峰大地瑞雪微飘,南山脚下热闹非凡。伴着一阵鞭炮声,红山区铁南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南苑绿景小区全部竣工,1140户居民陆续喜迁新居。
“真得感谢党、感谢政府!要是没有棚改,我们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咋寻思咋高兴,我都两宿没睡着觉了!”棚户区居民王玉珍老太太手里举着刚刚拿到的钥匙,领着记者来到她的新房子,嘴上说个不停。过去,她们一家5口挤在一间24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道也不好走,简直憋屈死了。”王老太太说。她一会儿摸摸暖气 ,一会儿动动开关,幸福感自心底流出。
棚户区居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仅是全市民生工作一个小小的缩影。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经济发展的中枢。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市民生支出却一路领跑。去年,全市民生支出达346.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8.8%,以民生为底色的“五大工程”在赤峰大地次第铺开,一幅幅民生图景令人怦然心动。
就业创业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北京双创服务龙头企业,打造赤峰安快创业谷;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70.6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创业技能培训3.7万人次;社会保障方面,完成城乡医保整合工作,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92元和301元,为75.6万户低收入农牧户发放取暖用煤补贴,为低保家庭大学生发放1.5亿元就学补助,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健康赤峰方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成功晋升三级甲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5%;文明创建方面,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建成并投入使用,话剧《热土》等文艺作品在区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和全国人防先进城市四连冠;社会建设方面,持续实施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查及煤矿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实施了全市公路安全畅通工程,不断深化平安赤峰建设,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市和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荣誉称号……
一条条街路完工通车方便出行,一片片老旧棚户区内的居民喜迁新居,一座座功能完善的学校、医院相继落成,一个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一件件民生实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里……民生的“种子”,在赤峰大地开花结果,香飘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又是一年两会时,清风拂面耳目新。
在这个饱含希望的春天,在追寻跨越发展的路上,460万赤峰儿女,将汇聚起更加澎湃的力量。